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加快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眼下,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现在这里每天有16000多名建设者、60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作业。在平陆运河控制性工程——马道枢纽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内河省水船闸基坑已初见雏形。未来投用后,这个船闸一次输水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左右,通航效率提升的同时,船闸运行的用水量还能降低60%以上。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工程——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连接桥主体工程日前顺利完成。该项目由四川、重庆共同投资建设,在一期5个泊位基础上,新增4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近1500万吨,预计明年底全面建成。
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在扎实推进。在山东,济郑高铁最大中间站——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聊城西站实现竣工。济郑高铁连接济南和郑州,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重要连接线,线路全长400多公里,预计下月全线通车。在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5航站楼主体封顶,三期扩建工程预计2025年竣工,投运后,年旅客吞吐量可承载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承载100万吨。 【编辑:于晓】

中新社太原11月28日电 (高雨晴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抢救发掘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为研究晚唐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主流形式提供材料。

(资料图)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发现的唐代砖室墓M23墓葬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上述墓葬位于晋源区赤桥村龙山山前坡地上,该地区属于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2020年为配合晋源区龙山大街西段道路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一批汉至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唐代砖室墓M23出土器物最为丰富。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西部,共计20件(组),包括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漆盒、墓志。
M23墓室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志M23出土了两合墓志,M23∶14为唐代大中四年(850年)所刻,M23∶15是唐代大中九年(855年)祔葬时所刻。
其中,M23∶14记载墓主为马绶,出自扶风马氏,祖父马峻、父亲马云华均有官职在身,墓主为逸士,有两夫人一妾。马绶于唐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廿七日病故于晋阳县东市纸行私弟,享年57岁,当年十月十一日“创围”;墓志M23∶15记载墓主为马寿,享年50岁,现夫人武氏于大中九年(855年)六月廿二日病故后,女儿为报父母之恩,于十一月九日将张氏、武氏祫祔于“先围”。

M23出土器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常一民介绍,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名字、享年不同。M23∶15墓主名字应是抄错,享年应是漏刻“有七”二字。两合墓志内容高度相似,存在抄刻和抄错现象。人骨鉴定结果显示,墓内只有一名男主人。因此,两合墓志记载墓主应为同一人,名字采用先刻“马绶”为宜。
墓志拓片(M23∶14)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常一民说,从已刊布的资料来看,太原地区有明确纪年的太惠妃墓(971年)、尚洪迁墓(949年)、刘珣墓(961年)、王公墓(927年)、王氏小娘子墓(937年)等,这些墓葬的墓室平面均呈圆形,也就是说太原地区五代时期墓室平面结构以圆形为主,而唐大中九年(855年)中期以前盛行弧边方形。M23的发掘说明至少从晚唐开始,太原地区墓室平面的主流形式开始从弧边方形向圆形过渡。(完)